Thursday, November 19, 2009

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

問:「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似乎用在禪修居多,只要一發現自己在打妄想,就立刻回到方法上;如果一任自己隨著妄想走,恐怕這樣的修行只是在浪費時間吧!請師父為我們開示。

答:這兩句話常被用來提醒禪修者。修行人應該時時注意到自己的念頭,但正在用功時往往不那麼清楚念頭的來去。打坐一定要用方法,比如數呼吸、數佛號、參話頭、修不淨觀等等,心念牢牢地、不斷地用方法,這並不是念起。此處的「念」是指雜念妄想,比如念佛時想到肚子餓了,計畫煮某種東西吃;打坐時想到某某人,或者出現一幕又一幕的畫面,連續劇上演了自己還不知道。這叫念起,而且是連續的念起。但是念起沒有關係,只怕覺遲,要立刻警覺到自己在做白日夢、在打妄想,趕快回到方法上,用你正在用的方法。
「不怕念起」不是說你應該有念頭生起,而是說剛開始用功修行的人要他不起雜念很難,如果老是擔心有雜念起、討厭有雜念起,雜念起後老是怨恨自己不用功,這也不該。如此一來雜念更多,時間也浪費得更多。所以能不打妄想最好, 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不要故意打妄想。對不會用功或不常用功的人來說,打妄念就是打妄念,胡思亂想就是胡思亂想,他不知道自己在胡思亂想,遑論回到方法上,這就糟糕了。所以,知道自己在胡思亂想是很好的。 對一般不修禪法的人,這兩句話也用得上。不要怕犯錯,不故意犯錯就好;時時警覺自己是否犯了錯,一旦有錯馬上改正。即是普通人,在生活中要做到一絲邪念、惡念都沒有並非易事,但一發現有邪念、惡念就要立刻停止並加以糾正。這樣的話還是個好人,是能夠提昇自己的人。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一夜賢者經

有一次,尊者阿難隨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南郊的祇樹給孤獨園。

一天夜晚,尊者阿難在講堂集合比丘,為他們講「跋地羅帝」偈頌,並加解說。 佛陀知道了,想瞭解尊者阿難是如何說的,就問尊者阿難說:

「阿難!你如何為比丘們說跋地羅帝偈呢?又如何解說這偈頌的含義呢?」   於是,尊者阿難就在佛陀面前,說出跋地羅帝偈的內容: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為作聖人行,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進,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佛陀接著問:   
「阿難!怎樣是『念過去』呢?」   
「世尊!對記憶或過去經驗中的色、受、想、行、識,起欣喜、歡悅、欲愛、執著、沉迷,就是『念過去』。」

「阿難!怎樣是『不念過去』呢?」   
「世尊!對記憶或過去經驗中的色、受、想、行、識,不起欣喜、歡悅、欲愛、執著、沉迷,就是『不念過去』。」

「阿難!怎樣是『願未來』呢?」   
「世尊!期盼將來有令自己欣喜、歡悅、愛著、樂住的色、受、想、行、識,就是『願未來』。」

「阿難!怎樣是『不願未來』呢?」   
「世尊!不去期盼將來有令我欣喜、歡悅、愛著、樂住的色、受、想、行、識,就是『不願未來』。」

「阿難!怎樣是『染著於現在』呢?」   
「世尊!對眼前的色、受、想、行、識,起欣喜、歡悅、欲愛、執著、沉迷,就是『染著於現在』。」

「阿難!怎樣是『不染著於現在』呢?」   
「世尊!對眼前的色、受、想、行、識,不起欣喜、歡悅、欲愛、執著、沉迷,就是『不染著於現在』。

世尊!我在講堂就是這樣為比丘們解說的。」   
「很好!很好!我有這樣具智慧之眼,能說法利人的弟子:所謂弟子能在老師面前,充分地解說法義。剛才阿難所說的,大家應該好好的記住,好好的實踐,為什麼呢?因為跋地羅帝偈,就應當作這樣的觀察思惟。」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六七阿難說經》、《中部第一三二阿難一夜賢者經》。

二、就像尊者舍利弗所聽到尊者馬勝說的「緣起偈」一樣,推斷「跋地羅帝偈」也是佛陀時代,在佛弟子間輾轉傳誦的偈頌。這類偈頌,應該能算是佛教最早「經典」集出的一類了。

三、「跋地羅帝」,《佛說尊上經》作「賢善」(大正大藏經第一冊第八八六頁中),《中部第一三二阿難一夜賢者經》作「一夜賢者」,英譯本作「A single Excellent Night」(一個傑出之夜),佛光本註解譯為「賢善一夜」,演義為「夜夜(日日)全然如是賢善生活之人」(第一四八三頁註解四)。依偈頌中的「晝夜無懈怠」,以及經中含意的說明,應當不止限於一夜之賢善的不染著,所以,將「一夜」演繹為「日日夜夜」,亦即「時時刻刻」應十分恰當。

四、嘗試以白話表達跋地羅帝偈的內容:不要回味過去,不要欣樂未來,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來。對現在的一切,也要這樣思惟:這一切都是無常不牢靠的啊,有智慧的人應當這樣覺悟。只要依著像這樣賢聖的修行,有誰還會憂愁死亡的來臨呢!但如果不這樣修,苦難與災禍終究要臨頭。像這樣努力精進,日夜都不懈怠,這就是大家應當常說的跋地羅帝偈。

五、跋地羅帝偈的主要內容,簡單說,就是:「不回味過去,不欣樂未來,不染著現在」。初看似乎教人要忘掉過去,也不要去想未來還沒發生的,只要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成,其實不然。反過來說,檢討過去,策劃未來,應該都不是問題,活在當下,卻不離執著,也沒什麼好讚揚的。所以,其重點應該是「不執著」,不論在過去、現在,亦或未來。不染著的內容,除了本則故事所說的五蘊外,《中阿含第一六五溫泉林天經》(《中部第一三三大迦旃延一夜賢者經》)則以六根認識六境來說明。

六、曾經聽人說:「青壯年時要多做點事,以便為年老時留些美好的回憶。」跋地羅帝偈的教說,與這樣的觀點是何等的不同啊!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有甚麼煩惱放不下

曾經有兩位泰國比丘來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讀書,才剛大學畢業,非常年輕,分別出家一年半到兩年,講話的態度很安詳、有威儀,予人一種穩重、安定的感覺。
他們的威儀是用修行的方法養成的,平日就練習著,一層又一層地向內心深處觀看,看到最後自己是空的。
若能經常這樣往內看,直到自己也沒有了,這時候,別人罵你,你也不會生氣了,而能常保身心安定,不浮躁。
當感覺到有煩惱時,就往內看:「究意是誰在煩惱?」或是「有什麼煩惱放不下呢?」一經迴心返觀,煩惱就不見了。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做,雖然在日常生活上仍然有很多的缺陷,我們的身心卻能經常保持在無事狀態中,那就是處在淨土中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何必氣炸自己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出家心得之剃頭

出家了, 每個禮拜都要自己剃頭. 第一次剃頭, 是9月18日. 那次是我的落髮日, 有執剃阿奓梨法師來為即將受度的我剃頭. 剛開始, 每一位即將落髮的行者要自行剪三刀. 當我拿起剪刀自剪頭髮時, 眼淚不僅緩緩的流下. 不是不捨自己的頭髮, 不是不捨自己的家人, 外面的世界. 流淚, 是因為自己感到很感動. 今天的我, 要出家了, 要走上佛陀開啟的這條清靜道路. 感覺自己等待好久, 等待回到這個自己熟悉的家, 等待再次走回佛陀的懷抱. 感恩, 感動, 今天的自己有因緣加入三寶的行列. 可以為佛教付出, 可以為這個世間增加主持三寶的力量......以前, 每每看到世間的亂象, 看到佛教, 僧人, 乃至附佛外道時候, 對於種種備受爭議舉止, 觀念. 自己都會感到非常的痛心. 佛教流傳的今天, 應該是呈現這樣子的嗎?當時, 好害怕, 好擔憂古時候滅佛的事件, 印度佛教消失的事件會重演....

身為佛教徒的我們, 可以怎麼為佛教做些甚麼事情呢? 我想到了出家. 對了, 我願意出家, 不是為了自己開悟, 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 但是希望自己可以承擔起佛教的責任, 讓更多人可以學習佛陀. 想到這裡, 自己的內心很溫暖, 也很有力量. .....落髮了, 出家了, 代表我們的道路慢慢的開啟.往後的路, 很遠很長, 任重道遠.

每個禮拜剃頭的時候, 都會提醒自己, 今天的我, 不只是在剃頭才發現自己出家的身分, 而是要時刻不忘自己的責任, 肯定自己的身分. 有趣的是, 這個想法讓自己真的變得很勇敢. 有時候剃傷了自己, 發現自己的心很平靜. 見到流出來的血, 感受到刀傷的痛, 反而是一種自我的提醒, 人的身體並不永恆. 世間有那些事情, 是永恆不變的呢? 但是, 心要很光明. 雖然事實無常, 但不是消極的面對. 反而要更積極的培養自己面對改變, 面對一切的不永恆.

好感恩, 真的好感恩佛陀開啟了這條大道, 讓我們有機會走上這條古仙人道. strive the noble path!

Friday, November 13, 2009

不要在射自己一箭

【生活心法 】
《心經》教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當你被最親愛的人背叛時,恐怕就空不了。 這時,你不要想說該不該原諒對方,應該反過來想,如果說我不能夠五蘊皆空,那我就會受苦受難了,這樣做實在是划不來。 佛經有個比喻,當你被別人射中一箭,就不要再射自己一箭。意思是說,當你被別人傷害時,不要再自己傷害自己,在心裡胡思亂想,只會讓自己受到多重傷害。 對於已經損失的,那是別人害你損失的,現在你不要自己讓自己再受損失。這聽起來很消極,其實是積極,誰有保全實力,你才有希望,如果你將自己消耗殆盡,那還可能東山再起嗎? 最重要的是原諒對方,趕快站起來。以慈悲心來處理問題,讓他不要再傷害其他的人。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早原諒,早開心

Thursday, November 12, 2009


問:宋朝的茶陵郁和尚寫了一首開悟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請師父為我們解釋這首詩的涵義。


答:這首詩是在告訴別人他的修證工夫而不在於明志。
「明珠」在很多經典中都提到,有的說如來的髮髻中有一顆頂珠;有的說心中藏著明珠,叫「心珠」;有的說海中驪龍的項下有夜明珠;又《法華經》裡有個故事,一位長者在出遠門之前怕孩子將來窮困,暗中在他的衣服內縫了一顆無價寶珠。
這些明珠指的都是佛性、智慧之光、慈悲的功德,是本來即有而不是誰給予的。但是這顆明珠長久以來被煩惱的塵勞關鎖,正如眾生在凡夫的階段被煩惱所蒙蔽。而今,煩惱的塵勞全都消失了,明珠的光芒就此顯現。
然而,這顆明珠不僅是小小的夜明珠而已,它可以照遍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國土;只要眾生需要,它就能照到。而且,它的光芒不僅能照亮黑暗成光明,甚至能照破它所遍及的一切──照破如花的山河,照破千萬朵山河的碎片,照破宇宙世界種種現象!也就是說,在煩惱斷盡的一剎那間,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的種種執著都放下。此時內在沒有自我,外在沒有環境和他人。但是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不是!而是對環境和他人不起怨瞋愛恨善怒的執著。這是一種開悟的體驗和感覺。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出家心得

最近有太多太多的心得, 因為時間的關係, 沒甚麼時間整理. 今天, 我因不用上英文課, 加上有許多作業已經陸續完成, 雖然正直期中考周, 仍然有時間來完成以下自己個人的心得紀錄.

我在法鼓山, 每天都會寫自知錄, 即使個人的修行日記. 雖然一開始因為要交給法師看而感到不自在, 甚至覺得這只是一項例行作業. 但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 自己慢慢發現這份自知錄, 其實不但幫助自己整理自己的修行心得, 幫助自己沉殿一天的生活, 也在幫助自己培養生活的敏銳度. 因為要寫日記, 而多觀察生活, 覺察自己的心. 但是, 這樣的觀察, 卻訓練了自己可以更敏銳的覺察自己與人事務的互動, 覺察自己與環境的變化, 乃至於懂得如何在平淡的日子裡看到法的運作.

而現在出家了, 我自己更是時時日日的觀察自己今天的所作所思所言, 是否與法響應? 最基本的, 是否是在弘法利生?從 9月18日至今, 快兩個月了, 我對於這個身分, 到底用了多少的心? 人的身體要吃飯, 我們的法身也要法食. 我常常在思維, 我除了光頭, 以及身上的僧裝外, 我到底在哪裏是可以表現出家人的內涵?

法師說, 出家人之所以與再家人不一樣, 是因為出家戒. 現在已經出家的我, 是否有能夠如法如律的走這條路呢? 我每天都這樣審查自己, 每天都這樣反省, 今天的自己是否有在道也上精進? 許多高僧大德, 之所以能夠為佛教作出許多的貢獻, 除了是個人的福德因緣, 還有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出家生命, 以及修行的生命帶著熱忱, 最重要的是, 還有一課堅定的心. 也正因如此, 而培養了自己對法的信心, 以及弘化人間的使命與願力.

離開佛陀已經2500多年的我們, 今天不但能聞法, 還有因緣出家修行, 除了感恩, 還要發大願心來護法. 因此, 我每天都會發一個願, 願自己今天所言所做所思, 不但要與法響應, 還要不離眾生. 也發願自己不管在身麼樣的情況下, 都要堅定的守護出家的身分, 即嚴持淨戒, 精進修行!

Saturday, November 7, 2009

馬大佛學會50週年之感想 part 2

這邊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與諸位分享.

最近我在看西藏佛教史, 與密教史, 印象最深刻的是甚麼呢?

以前讀教史, 讓升起護法衛教的心, 乃至於發心出家. 現在看教史, 讓我更具體的看到自己到底可以為佛教做些甚麼? 尤其是對於孕育我走向學佛另一個里程碑的馬大佛學會, 我又可以為他做些甚麼呢?

馬大佛學會至1961年成立, 即將邁入50年. 當大家開始興致勃勃得為他規劃50週年慶的時候, 大家是想為他辦活動, 還是甚麼呢? 我相信大家都希望為這個學會做些甚麼, 來紀念他在過去的50年, 為馬大, 為大專佛青培育了不少人才. 對我而言, 大型活動, 反而是其次. 重要的是, 我們該如何讓廣大的群眾, 乃至於我國佛教界看到學會過去50年到底做了些甚麼?我們走過甚麼樣的日子?我們經歷了甚麼?而他又何以可以一直延續到今天, 屹立力不到呢? 週年慶, 活動可大可小. 不管聲勢多好大, 不管多熱鬧, 最表面的可以讓人家看到學會在辦活動的純熟度, 以及人才濟濟的一面. 但是, 我們半週年慶的內涵, 意義是否能夠具體的呈現出來呢?

一個擁有50年歷史的學會, 該怎麼呈現自己的50歲呢?馬來西亞在1957年8月31日宣布獨立, 二馬大佛學會則成立於1961年8月22日. 原則上學會與我國的獨立年齡差不多, 應該是說是與獨立後的馬來西亞, 以及當代佛教一起成長. 因此, 學會從最初幾個人到現在600人, 她的成長, 經勵, 起落, 都與我國以及大馬佛教息息相關. 每一個年代所辦的活動, 每一個時期的exco的思想, 都與當代社會背景, 政治, 以及學佛風氣很有關係. 一路走來, 學會的50年歷史不只代表了這個學會的成長, 也是大馬佛教重要的一環, 甚至是大馬大專佛青發展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因此, 常鑑懇切希望大家可以發想, 該如何擬定學會50週年慶的方向, 以及週年慶對於學會, 對於佛教界的意義. 切莫把這個超凡意義的50年紀念日用幾個活動帶過了. 大家除了可以想學會未來的展望是甚麼? 也應當想想如何讓過去珍貴的50年歷史化成往後的資量?

常鑑想到, 我們可以在學會的文獻資料上下工夫.

對內:

1. 內部分享- 邀請學長回來, 分享不同時期的學會, 廳聽他們當時的學會是怎樣的?他們的分享, 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學會歷史, 也能讓我們知道當代佛教界的脈動, 以及校園的風氣.
2. 整理文獻資料
a) 妙喜資研部
b)秘書處
c)MB
d)編輯組刊物
e)學法對於弘法所編訂, 既採用的課本或教材
f)CD,特刊, 佛曲創作的匯整.
3. 寫歷史
- 把過去的歷史寫得更完整
- 用文字詳細記載
-拍成紀錄片
-採訪, 錄影, 錄音
- 照片收集
4. 傳承系統的檢討與開發

對外:

1. 成立網站
2. 學會歷史回顧展
3. 設計一個類似HALL OF FAME的東西, 感恩與紀念所有對學會有大貢獻的教界大德.
4. 與其他大專分享學會的經驗.

這純粹是常鑑的個人分享. 感恩您耐心閱讀!

常鑑合十
寫於梵唄課前

Thursday, November 5, 2009

馬大佛學會50週年之感想

諸位仁者:

看到大家來法鼓山的心得, 自己心理也很感動. 大家的心得, 讓我想起了以前在馬大佛學會與大家共識的日子. 這點, 由引發我想到了馬大佛學會在不久之後要踏入50年了.

我一直在思考, 馬大佛學會的50年, 該做些甚麼? 我想, 大型活動, 慶典, 反而是其次. 我們, 尤其是全體德卸任, 在任執委應當好好思考, 馬大佛學會在走過50年後, 要怎樣邁入他另一個50 年呢?

而我們有要如何去為他設計一個不是慶典, 也不是活動的東西來送給他, 以及所有關心學會的人呢?最近, 我在看教史, 我發現要讓一個團體曆久尤新, 必須要有文化活動.

學會剛成立的時候, 第一個小組是編輯祖. 位甚麼是這個小組而不是其他小組呢? 幾乎每個佛教團體都有自己的雜誌, 刊物, 甚至是網站, 部落各, 那又是為甚麼呢?

因為這些能夠讓 :
【讀者】
(1)瞭解這個團體發生什麼事、做了什麼事。
(2)從報導中啟發培福向善的心。

【馬大佛學會】
(1)報導團體發生的事件、訊息的佈達。
(2)傳遞佛法的觀念、學會的理念和精神。
(3)文獻史料的積累 .

因此, 我們學會有青青菩提, green green bodhi, MB , 這些都是文化工作很重要的一環. 他們不只是在推動文字弘法, 也在位學會, 為馬來西亞佛教, 甚至是馬來西亞大專佛青寫歷史. 每一年,
每一個月, 乃至於每一份資料, 每一個字, 都是當代佛教的見證. 大團體會編年鑑, 高僧有傳記, 學會應當有自己的歷史記載, 文獻資料存檔.

因此, 懇請大家可以協助學會做這一份工作. 每一年的mb要用心記載, 這是很珍貴的文獻資料. 我們的期刊也不要停, 寧可出版少一點, 也不要停刊. 因為複刊需要三倍的人力. 身為exexco得我們, 要大力支持這份工作. 把自己的經驗, 心得, 用文集, 照片, 聲音紀錄下來, 乃至於行有餘力, 可以協助學會编歷史, 把過去的"學會歷史"寫得更完整, 作更好的紀錄與保存.

我想, 這就是我們可以為學會做的一些些事情. 以下師父的開示, 與大家共勉!
















評介.勵行》:「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能沒有文化的活動,而且,唯有文化活動最熱烈的社會,才是最夠資格稱為文明的社會。

一個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不能離開文化的吸收與發揚而生活,而且,唯有最能吸收文化的人,才是最夠資格稱為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物。 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便會接受天然的淘汰;一個沒有文化的社會,便與禽獸無異;一個沒有文化基礎的集團,便會很快地消散;一個沒有文化熱忱的人,便會與草木同朽。儘管有很多的歷史人物,並沒有親手從事於文化的工作,但他們確為文化工作者,製造了發揚文化的材料。

人類的歷史,實即一部文化史,如果沒有文化,根本也談不上歷史,史前的人類祖先,正因為談不上文化的發揚,所以也就沒有歷史的記載。 我們佛教之被公認為精深博大,原因也在其深厚的文化基礎;佛教之能歷久而常新,正因為佛教之中歷代都有著許多高僧與居士,為著文化做努力;佛教能被世人之所尊崇者,主要是在有著一部浩瀚的三藏教典因此,在佛教史上最能受到後人敬仰和嚮往的,也是那些為佛教文化出力最多的高僧;影響後世佛教最深,恩澤後世佛教最多的,也正是那些為佛教文化出力最多的高僧。

在一切的工作中,以文化的工作最難做,也以文化工作的責任最重大。一個國家中,如果沒有出色的文化工作者,那便是個黑暗國家;一個時代中,如果沒有出色的文化工作者,那個時代便是無聲無光聽不到也看不見的盲啞時代。在佛教的僧團中,如果大家都是不學無知,既不受教也不教人,那便稱為「啞羊」的僧團。

在今天的時代之中,印刷術與交通工具,實在太便利了,古時作書雕版,固然困難,書本的流通,也非易事,所以文字的運用,力求經濟簡要,既然求之於簡要,便不能不失之於明白。故凡求學知識,除了讀書,還得親近師教。今日則已大不相同,君不見有許多函授學校的設立嗎?那便是利用明白如話的教材,印成書籍,寄給學生,達成教學授受的目的,雖然這是一種補助學校教育之不足的教學方法,但其功效是不能否認的。

因此,在今日的美英等國,印刷物的普及與便利,是世所公認的,在東方則以日本印刷物的產量佔第一位。一個文明社會中的家庭裡,如果沒有訂閱新聞 紙,那是笑話的,一個文明人的家庭中,如果不訂幾份定期雜誌,也是說不過去的。因為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雖皆各有自己的職業,但仍不會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機會,他們盡可利用空閒,閱讀報章雜誌,並從報章雜誌之中,吸收各自所需要的知識學問。

反看今日中國(臺灣)的佛教界,雜誌雖已不少,但在寫與讀的熱忱上,還差得太遠。寫的人數太少,寫的分量太輕;讀的人數太少,讀的興趣太低。這是需要大家來努力振奮的一樁大事。 」

法鼓全集2 (第3輯第6冊, 頁256, 行01~7)

Sunday, November 1, 2009

法鼓山游记之道别篇

18/09/09星期五

这一天是地藏菩萨诞,早课加入了地藏忏所以早课在5.30am就开始。由于我们都不习惯那么早起床,所以前一晚临睡前我们四人说好6.00am才参与早课。5.30am慧芬的闹钟响了,但我们两个都爬不起来,结果我们两个翘课了。。。呵呵。。


剃度典礼于早上9点才开始,所以早斋后还有些时间让我们收拾行李与参观还未参观的开山观音。开山观音这尊观音像是早前法鼓山开山之前供奉于当时的观音殿里。当时是玻璃纤维的观音像,为了让这座观音长久的保存下来,师父决定翻制成铜像。由于法鼓山是座观音道场,而师父自己也修着观音法门,所以把这尊观音像命名为开山观音。开山观音的位置也相当的特别。据圣严师父,开山观音座于莲心底,照顾法鼓山整体,这位子也只有佛菩萨才能安坐。开山观音的四周是经过美化后的树木与草丛,可说是个优美及清净的露天圣殿。


大约九点,我们便到大殿就坐。等待剃度典礼的开始。剃度典礼进行大约两小时,整个过程隆重庄严。受剃度学僧在法师、亲友及居师菩萨们的见证下,尽行寿,发大愿度一切众生。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为受剃度学僧落下最后的头发,并勉励学僧们要时时谨记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的发心。剃度典礼感人温馨的一面既是受度学僧向父母顶礼,感恩父母的无量恩德,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从今以后要承担如来家业这重任,好好修学佛法,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17位学僧在受戒后正式成为沙弥、沙弥尼,过着清净和乐的出家生活。

入席前来照一照

仪式结束后,还有点时间才到午斋。呵呵,我们真会善用时间,昨天一直想去但还没机会去的地方,现在终于能去了。轻食区,我们来了。轻食区里是个享用茶点及聊天的好地方,提供咖啡、奶茶和饼干。气氛很好且很干净。这里是没特别收费的,一切随喜供养。


午斋时间到,我们与常鉴师的老菩萨及老菩萨的朋友一同享用午斋。午斋在国际会议厅进行,一餐非常美味的午斋。我第一次见识到那么多样化(从正餐到甜品)的素食宴,非常的感恩厨房菩萨们的用心。常鉴师的老菩萨见到常鉴师时眼眶都红了,眼神虽充满了不舍,但是也同意女儿出家,并献上满满的祝福,深深的体会为人之父的伟大与慈悲。这也是父女俩过去无量世所修而成的无量功德。

告别前的相聚

丰富的午斋后,我们也得告别了。常鉴师护送我们到巴士等候站,我们与常鉴师的互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嘻嘻哈哈了,但我们现在的互动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更加的喜悦。她依然和以前一样那么的关心大家,提醒大家要在佛道上精进。离别前,我也把满满的祝福献给了她,愿她安稳、自在。


再会了,法鼓山。。。非常的感恩这一趟法鼓山之旅的殊胜因缘。有机会我还想再次光临这一座清净庄严的道场。这一趟法鼓山之旅最大的收获是深一层的认识了圣严师父,一位平凡的人,但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同时也发现原来师父是修观音法门的,这法门其实是我一直都很想接触的,希望日后能从师父的著作里面让我更深入去认识这法门。

精致的油画-近看可发现背景是由四十多幅小图组成,

都是师父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赞叹画家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