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仁者:
看到大家來法鼓山的心得, 自己心理也很感動. 大家的心得, 讓我想起了以前在馬大佛學會與大家共識的日子. 這點, 由引發我想到了馬大佛學會在不久之後要踏入50年了.
我一直在思考, 馬大佛學會的50年, 該做些甚麼? 我想, 大型活動, 慶典, 反而是其次. 我們, 尤其是全體德卸任, 在任執委應當好好思考, 馬大佛學會在走過50年後, 要怎樣邁入他另一個50 年呢?
而我們有要如何去為他設計一個不是慶典, 也不是活動的東西來送給他, 以及所有關心學會的人呢?最近, 我在看教史, 我發現要讓一個團體曆久尤新, 必須要有文化活動.
學會剛成立的時候, 第一個小組是編輯祖. 位甚麼是這個小組而不是其他小組呢? 幾乎每個佛教團體都有自己的雜誌, 刊物, 甚至是網站, 部落各, 那又是為甚麼呢?
因為這些能夠讓 :
【讀者】
(1)瞭解這個團體發生什麼事、做了什麼事。
(2)從報導中啟發培福向善的心。
【馬大佛學會】
(1)報導團體發生的事件、訊息的佈達。
(2)傳遞佛法的觀念、學會的理念和精神。
(3)文獻史料的積累 .
因此, 我們學會有青青菩提, green green bodhi, MB , 這些都是文化工作很重要的一環. 他們不只是在推動文字弘法, 也在位學會, 為馬來西亞佛教, 甚至是馬來西亞大專佛青寫歷史. 每一年,
每一個月, 乃至於每一份資料, 每一個字, 都是當代佛教的見證. 大團體會編年鑑, 高僧有傳記, 學會應當有自己的歷史記載, 文獻資料存檔.
因此, 懇請大家可以協助學會做這一份工作. 每一年的mb要用心記載, 這是很珍貴的文獻資料. 我們的期刊也不要停, 寧可出版少一點, 也不要停刊. 因為複刊需要三倍的人力. 身為exexco得我們, 要大力支持這份工作. 把自己的經驗, 心得, 用文集, 照片, 聲音紀錄下來, 乃至於行有餘力, 可以協助學會编歷史, 把過去的"學會歷史"寫得更完整, 作更好的紀錄與保存.
我想, 這就是我們可以為學會做的一些些事情. 以下師父的開示, 與大家共勉!
《評介.勵行》:「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能沒有文化的活動,而且,唯有文化活動最熱烈的社會,才是最夠資格稱為文明的社會。
一個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不能離開文化的吸收與發揚而生活,而且,唯有最能吸收文化的人,才是最夠資格稱為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物。 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便會接受天然的淘汰;一個沒有文化的社會,便與禽獸無異;一個沒有文化基礎的集團,便會很快地消散;一個沒有文化熱忱的人,便會與草木同朽。儘管有很多的歷史人物,並沒有親手從事於文化的工作,但他們確為文化工作者,製造了發揚文化的材料。
人類的歷史,實即一部文化史,如果沒有文化,根本也談不上歷史,史前的人類祖先,正因為談不上文化的發揚,所以也就沒有歷史的記載。 我們佛教之被公認為精深博大,原因也在其深厚的文化基礎;佛教之能歷久而常新,正因為佛教之中歷代都有著許多高僧與居士,為著文化做努力;佛教能被世人之所尊崇者,主要是在有著一部浩瀚的三藏教典因此,在佛教史上最能受到後人敬仰和嚮往的,也是那些為佛教文化出力最多的高僧;影響後世佛教最深,恩澤後世佛教最多的,也正是那些為佛教文化出力最多的高僧。
在一切的工作中,以文化的工作最難做,也以文化工作的責任最重大。一個國家中,如果沒有出色的文化工作者,那便是個黑暗國家;一個時代中,如果沒有出色的文化工作者,那個時代便是無聲無光聽不到也看不見的盲啞時代。在佛教的僧團中,如果大家都是不學無知,既不受教也不教人,那便稱為「啞羊」的僧團。
在今天的時代之中,印刷術與交通工具,實在太便利了,古時作書雕版,固然困難,書本的流通,也非易事,所以文字的運用,力求經濟簡要,既然求之於簡要,便不能不失之於明白。故凡求學知識,除了讀書,還得親近師教。今日則已大不相同,君不見有許多函授學校的設立嗎?那便是利用明白如話的教材,印成書籍,寄給學生,達成教學授受的目的,雖然這是一種補助學校教育之不足的教學方法,但其功效是不能否認的。
因此,在今日的美英等國,印刷物的普及與便利,是世所公認的,在東方則以日本印刷物的產量佔第一位。一個文明社會中的家庭裡,如果沒有訂閱新聞 紙,那是笑話的,一個文明人的家庭中,如果不訂幾份定期雜誌,也是說不過去的。因為文明社會中的文明人,雖皆各有自己的職業,但仍不會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機會,他們盡可利用空閒,閱讀報章雜誌,並從報章雜誌之中,吸收各自所需要的知識學問。
反看今日中國(臺灣)的佛教界,雜誌雖已不少,但在寫與讀的熱忱上,還差得太遠。寫的人數太少,寫的分量太輕;讀的人數太少,讀的興趣太低。這是需要大家來努力振奮的一樁大事。 」
法鼓全集2 (第3輯第6冊, 頁256, 行01~7)
婆婆走了
5 year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