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壇內容介紹
法鼓山啟建的大悲心水陸法會,共有十壇佛事。而其中位居樞紐,統攝整體法會的道場,即是總壇。總壇的佛事,上則恭敬奉供四聖,下則平等普度六凡,進而祈求現世親屬吉祥安樂,先靈亡眷往生淨土。這場佛事,集祈福、薦亡、財施、法施於一爐,因此功德非常殊勝!
總壇的儀軌,組織嚴密,次序井然,可略述如下:
‧啟壇結界:
壇場初啟,三寶聖眾將臨,因此禮請龍天護法衛護壇場,誦咒結界,並以咒水灑淨,使道場上下四方嚴淨,與會大眾身心光潔。
‧輸誠懸幡:
奉請使者分送邀請書,並升揚寶幡,以廣邀十方法界四聖六凡,來赴勝會。
‧奉請上堂:
恭請三寶、護法諸天、神王等「上堂」聖賢,降臨法會。
‧奉供上堂:
敬獻香、花、燈、食、寶、法,以此「六塵妙供」供養三寶聖賢。
‧乞攝儀則:
先代惡趣眾生,發露懺除罪障,進乞地藏菩薩,普攝群迷,令其皆得赴會,受供聞法,永脫幽途。
‧奉請下堂:
奉請水、陸、空所有「下堂」六道眾生,承佛威光,來赴法會,清淨三業。
‧說幽冥戒:
為六道幽冥眾生說法,使其懺悔發願,進而秉受菩薩淨戒,行菩薩道,永為佛種。
‧奉供下堂:
以香、花、燈、食、寶、法等六種妙供,施食法味,普遍供養六道群靈,令皆飽滿。
‧上圓滿供:
平等普供上、下堂一切聖凡,普願法界眾生,同證真常。
‧燒圓滿香:
為六道群靈開示法要,指歸極樂,教以念佛法門,以此求生淨土,出離苦海。
‧送聖法儀:
水陸普度勝會圓滿,大眾一心念佛,奉送上堂四聖齊登雲路,下堂六凡咸生淨土。
細觀「總壇」佛事儀文,除蘊攝天台理事懺法的精神之外,還涵括了佛法三藏的深妙義理。而戒律與淨土的闡揚,禪觀、教理、真言的相互運用,更圓具了接引各種根器的法門。可見,水陸法會不但有普度的功能,更有幫助與會信眾自我修行的作用。因此,灑淨時,也應清淨自己的身心;禮敬諸佛菩薩時,當修無我的清淨心;供養六凡眾生時,則應修平等的慈悲心;授「幽冥戒」時,自己也要發菩提心、立志持「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度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
在法會期間,若能如儀行禮,又能如法自修的話,必能冥陽兩利,功不唐捐。
2. 大壇
法會內容簡介
大壇禮拜《梁皇寶懺》一部,第六天清晨齋天,第八天上午普佛。第二日至第五日,每天晚上三大士焰口佛事。第七日晚上五大士焰口佛事。
◆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原名《慈悲道場懺法》,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法會儀軌。傳說是梁武帝為救拔死後轉生做大蟒蛇的夫人郗氏,而製定的。梁武帝請僧禮拜此懺法後,夫人郗氏承此功德而化生為天人。因此,後世遂將此懺法稱作「梁皇寶懺」。這本懺法的內容,不但輯錄了許多佛教大乘經典的章句,還從經論中錄出1,275尊諸佛名號,可說是中國佛教史上部帙最大的一部懺法,因此素有「懺王」的美譽。
根據《梁皇寶懺》的記載,這本懺法所以名為「慈悲道場懺法」,是因編輯這本懺法的人,在夢中感應到彌勒世尊那不但慈濟現世,更悲愍來世的慈悲大願。所以創制這本懺法,以幫助眾生藉拜懺因緣,懺悔所有罪業,從此能持戒不犯,更能不起慢心、瞋心、嫉妒慳貪心,並且還能對貧病無依的眾生,生起慈悲救護之心,時時處處都不忘失菩提心,祈願將來和彌勒佛一起下生人間,親聞彌勒佛說法,悟道成佛。
因此,《梁皇寶懺》的內容,其實是為我們開示如何從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凡夫,透過真誠懇切的懺悔、皈依、發願、迴向,而修行成佛的方法。禮拜《梁皇寶懺》,祝願一切眾生,將來都能夠親聞彌勒佛說法,解脫生死輪迴,究竟成佛,真可說是最慈悲、最徹底的救度。
◆ 齋天
大壇第六天清晨的齋天佛事,禮拜《金光明懺齋天法儀》,代替諸天禮敬供養三寶,並且持誦《金光明經.空品》、及以種種香花美味飲食,供養功德天女、諸天神眾。以感謝諸天對於法會的護持,並且祈求諸天護念與會大眾,滿足大眾的願求,進而仰仗《金光明經》及諸佛威神之力,與一切眾生,同發菩提心,究竟成佛。
這場佛事的齋天科儀,是漢傳佛教歷代祖師依據《金光明經》功德天女(又翻譯作吉祥天女)所教導的方法,編輯而成。功德天女在金光明會上宣稱,只要有人至心禮敬供養諸佛菩薩、持誦《金光明經》、並以香花及種種美味,灑散諸方供養諸天,便能得到功德天女以及諸天神眾的護念而滿足一切願求。而諸天神眾也一致強調,《金光明經》對他們而言,是無上的甘露法味,聽聞此經,不但能增益他們的體力,更能加強他們的神通力。所以與會大眾至心誦念《金光明經.空品》,可說是對諸天最殊勝的法供養。
◆ 放焰口
焰口,又翻譯作面然,是餓鬼的名字。如果生前慳貪吝嗇,一毛不拔,專占他人便宜,死後便轉生為餓鬼,這類餓鬼的食量極大,喉管卻如針孔,有了食物也難以果腹,所以飢餓之火中燒,烈焰從口而出,故名「焰口」。
放焰口,則是根據《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而舉行的一種幫助餓鬼道眾生離苦生天的佛事。由於面然鬼王請求阿難尊者救度的因緣,於是佛陀慈悲,說了好多種神咒,例如淨業障真言、變食真言、開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被召請來的餓鬼,就可仰仗佛的神通願力而飽餐一頓,之後再為他們授三昧耶密戒,以脫離鬼道的苦難,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因此,放焰口對於餓鬼道眾生來說,等於是無限制的放賑,所以又叫作「施食」。雖然我們的先亡親友,可能並未墮落餓鬼道,但是放焰口就相同於代他們做了放賑濟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的。而在《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中也提到,佈施放焰口法會的施主,可以因此而延壽增福。
放焰口佛事有三大士焰口、五大士焰口,是依照主法和尚的人數而分別的。同時有三位主法和尚的焰口佛事稱作「三大士焰口」,有五位主法和尚者稱作「五大士焰口」。
◆ 普佛
「普佛」也是懺儀的一種,內容包括香讚、佛號、懺悔文、讚佛偈、拜願、三皈依、迴向。可因打普佛之目的不同而更改讚佛偈及拜願時的佛菩薩聖號。例如延生普佛,目的是消災延生,所以禮拜稱念藥師佛;而彌陀普佛,目的是往生追薦,所以禮拜稱念阿彌陀佛。
大壇在水陸法會最後一天上午舉行延生普佛和彌陀普佛二場佛事,主要目的,是藉虔誠禮敬諸佛、懺悔業障、供養三寶,為全體與會信眾及其親友祈求消災延壽,並且超薦先亡眷屬。
3. 淨土壇
法會內容簡介
淨土壇恭誦《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各二部,每日恭誦《阿彌陀經》一部,每天有二柱香的念佛、拜佛、繞佛修行,以及聆聽法師有關淨土修行方法的開示。
淨土,是大乘佛教的共同目標,尤其彌陀淨土,更在漢傳佛教流行的地區得到廣大的信仰,形成了專修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而《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所據以成立的重要典籍,合稱「淨土三經」,這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人,不可不持誦的三部經典。
《無量壽經》,敘述阿彌陀佛因地的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歷經五劫的修行,終於圓滿成佛,成就極樂國土,救濟一切眾生。經文中更分上中下三個層次,詳述往生極樂國土的條件。《阿彌陀經》,介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提倡持名念佛,開示七日一心不亂執持佛號,必得往生的修法,故較容易引人起信修持,而且功效顯著。
《觀無量壽經》,主要是介紹往生彌陀淨土的修行方法,本經教導十六種觀法,以如實諦觀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其中九品往生的條件,更是欲求往生彌陀淨土者,不可不知道的修行內容。
念佛法門原有三種︰(1)稱名念佛,口稱佛號。(2)觀想念佛,觀佛相好功德。(3)實相念佛,觀法身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之理。但是自從唐朝善導大師特別推崇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稱名念佛法門以來,淨土宗行者便多以稱名念佛為主要修行方法。聖嚴法師也鼓勵大家,虔誠修行持名念佛法門,因為此法門不但能使我們於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佛國,現世之中也能提昇人品、消業除障、自利利人。若能念佛懇切,工夫綿密,也會有豁然心開的境界出現。
4. 藥師壇
法會內容簡介
藥師壇每日恭誦《藥師經》二部,並持誦〈藥師咒〉、以及藥師如來聖號。
《藥師經》,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簡稱,唐玄奘大師所翻譯。主要說明藥師佛之名號國土,及其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不只是關心一切眾生平等,究竟成佛的問題,更注意到殘廢、疾病、醫藥、飲食、氣候冷熱與國家社會等現世的問題,頗有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感。
《藥師經》提到,若有人讀誦此經,恭敬供養,並且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即可得消災除難、福壽康寧、所求如意等現世利益;亦可得轉生善道、往生西方淨土的後世利益;並且能得到十二藥叉大將的護衛,而安度疾厄。
〈藥師咒〉則是出自義淨法師所翻譯的《藥師如來七佛本願功德經》,若能持誦〈藥師咒〉,即可消除病苦,延年益壽。
參加藥師法會,除了至誠懇切地祈求藥師佛的加被護念之外,更要效法藥師佛的大悲願行,利益一切眾生,如此才能和藥師佛的本願功德相應。
5. 地藏壇
法會內容簡介
地藏壇每日恭誦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並且禮拜一部《地藏懺 》。
《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一部地藏法門經典,不但文字優美、內容豐富,而且闡明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大悲願力和孝道精神。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婆羅門女和光目女時,為救度墮入地獄的母親,而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悲願,為了能救拔母親,願意永遠救度所有三惡道眾生,等全部的眾生都成佛,自己才成佛。蓮池大師曾讚嘆說,這真是孝中之大孝。
地藏法門既然是因地藏菩薩為了救度母親而發展出來的,所以凡是要報答父母恩的人,最適合來修地藏法門,將修行功德迴向給自己的雙親,祝禱父母能仰仗地藏菩薩威神之力,平安吉祥,離苦得樂。《地藏菩薩本願經》提到,持誦本經、恭敬禮拜地藏菩薩,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徳益:
1.
能幫助壽命將盡之人,增壽除罪。
2.
能幫助已過世之親人,往生善處。
3.
能保佑全家衣食豐足,和樂幸福。
4.
能保佑外出遠行遊子,免遭災禍。
5.
能幫助已發菩提心者,耳根聰利。
《地藏懺》,是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佔察善惡業報經》等與地藏菩薩有關的經典,編制而成的懺法儀軌。一般民間凡為報答親恩、祈求父母冥福而舉行之法事,多禮拜《地藏懺》。
然而,考察《地藏懺》之內容,主要是藉禮讚地藏菩薩的大願功德,為自己以及眾生,懺悔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並且祈願修行無障礙,早證菩提,利益眾生,成就佛道。所以,《地藏懺》也適合已經發心修行者禮拜,不但可以懺罪除障,更可藉此薰習地藏菩薩的精神,自利利他。
6. 法華壇
法會內容簡介
法華壇恭誦《妙法蓮華經》,共計二部。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印度大乘佛教早期的重要經典。在大乘佛教盛行的國家,特別是中國、日本和韓國,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讀誦書寫最多的經典之一。
素有經中之王之稱的《法華經》,說明了如來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皆能「悟、入佛之知見」之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以種種方便善巧引導一切根機的眾生迴小向大,進入最高佛法的大海,收歸於一佛乘。
《法華經》所開示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又持久的。例如天台智者大師,依《法華經》而開創天台宗,對於中國佛教不論在義理的開發和方法的建立上,都有決定性的貢獻。而由於《法華經》特別強調讀誦的功德,使得許多人,乃至不識字者,也能背誦佛經,因此使佛法隨著經典的讀誦而深入民間。在學法的鼓勵、護法的強調方面,《法華經》也非常徹底,如焚身供佛、捨身護法,不惜身命以修行佛法,表現出了無比的精進和堅定。同時,一次次地提醒修行《法華經》的菩薩,應當忍辱柔和,也增強了求法者全力以赴而又忍辱負重的精神。而經中對於眾生「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的肯定,更給予初學佛者莫大的鼓勵。
憨山大師曾說:「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為圓滿成就佛道,應精進誦持《法華經》,並依本經所開示之方法落實修行。
7. 祈願壇
法會內容簡介
祈願壇每日恭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禮拜《大悲懺》各一部。
《普門品》是《法華經》當中的一品,單品流通極廣。虔心恭誦《普門品》能體會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現種種身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之殊勝功德願力。
《大悲懺》,最早是宋代知禮大師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主體所發展、編寫、制定出來的,又經歷代祖師的歸納整理,而成為目前流通的版本。內容包含供香讚頌、禮敬三寶以及護咒善神、持誦〈大悲咒〉、發願懺悔、皈依迴向等。是一部流行甚廣,且頗受歡迎的懺法儀軌。
禮拜《大悲懺》,不但可以仰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而消災免難。更重要的是透過懇切地懺悔,而洗滌身心,因身心淨化,而祛除業障。究竟而言,也不只是在拜懺時才來懺悔洗滌自己的身心,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隨時發現過失,隨時懺悔改過的習慣,並且要努力學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這才是禮拜《大悲懺》的根本意義所在。
〈大悲咒〉,靈驗不可思議,因而被稱為〈大悲神咒〉,歷來持誦者非常多。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記載,觀世音菩薩因受持〈大悲咒〉,而從初地頓超八地,因此發願宏揚此咒,利樂眾生。持誦〈大悲咒〉,不但能消除罪障、遠離病難,也有助於修行成佛之道。
〈大悲咒〉所以如此靈驗,主要是由於觀世音菩薩慈悲大願的護念。而持咒者除了專心持誦之外,更要發菩提心,並且要修「慈悲心、平等心、無染著心、恭敬心、謙卑心、無雜亂心」,因為觀世音菩薩說這些心是<大悲咒>的真實相貌。所以,持咒者必須有這些心,才能真正和<大悲咒>感應道交。
8. 華嚴壇
法會內容簡介
華嚴壇在兩位長老比丘的帶領下,靜閱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大乘經典,原始佛教業感緣起的人生觀,到《華嚴經》中,則發展為淨心緣起的世界觀,其所說「三界所有,皆由於心」的「心」,是指清淨心,此乃本經特有的思想。《華嚴經》認為全法界(宇宙),皆是清淨法身佛毘盧遮那的顯現,這就是妙有的淨心緣起觀。
《華嚴經》描述的是佛、菩薩所證的圓融無礙境界,頓時朗現無有前後,呈現不可思議的廣大圓滿。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的富貴」,八十卷《華嚴經》,如能透徹通達,便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使不是正等正覺,也是登地菩薩了,所以讀誦《華嚴經》,往往可以開大智慧,得大靈異。
《華嚴經》中,佛以七處九會之說,介紹世界之殊勝莊嚴,令行者初從信能入,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入於法界不可思議境,而成就圓滿佛道。經中有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透過華嚴重重無盡的法界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修行者的心量益發廣大,度眾生之菩提心益形堅固,我們更應學習善財童子求法不倦之精神,為修行菩提,精進不懈。
9. 禪壇
法會內容簡介
禪壇以禪修為主,法會期間僅以單一法器木魚領眾恭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部。
《壇經》共計十品,除有六祖惠能大師得法及傳承衣鉢之經過,更重要的是惠能大師直指人心之禪法要意,充分顯示漢傳禪佛教解行並重、定慧不二的特色。
「般若波羅蜜」是到智慧彼岸之意。禪宗六祖惠能因五祖弘忍單獨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其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惠能言下大悟,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若能體解緣起性空的道理,遠離妄想戲論,去除我執,便能了知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本經在中國受到普遍而持久的重視,文字簡練優美,並且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雖然經義深奧,卻又能讓讀者感到清新和親切,故在許多的佛經之中,除了簡短的《心經》之外,《金剛經》是最能深入中國文化環境的佛經。
10. 楞嚴壇
法會內容簡介
楞嚴壇恭誦《大佛頂首楞嚴經》一部。每日持誦〈楞嚴咒〉、《心經》各一遍,每日下午各有一炷香的時間,修行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入流亡所」禪觀。
《大佛頂首楞嚴經》,在漢譯佛經之中,乃是一部偉大的法寶,它的文字優美,陳義深妙,發揮如來藏思想的信仰,既富嶲永的哲學思辨,又長於文學藝術的表達。其內容包含極廣,禪、淨、律、密,無不周備,故受到以華嚴宗六祖,長水子璿為首的性宗諸家,共遵為無上寶典,在禪宗的地位也很高。
本經與其視為說理的,不如當作修證的典籍更為確切,它的內容包括修行心理的分析、修行方法及其條件的介紹、修證現象的指點,修行過程中聖境與魔境的揭曉。如此周詳的內容,在其他經典中,確實難見。
本經共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分別介紹二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的特定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其中,觀世音菩薩則是以耳根圓通的音聲法門,通達一切法門,這正是本壇所修的「入流亡所」的禪觀方法。
〈楞嚴咒〉,記載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經上說眾生若能誦持此咒,則一切水火、咒詛、魘蠱毒藥等悉皆不能加害,並可獲得種種功德果報。而如來宣說此咒之目的,主要是保護未來世的初學修行者,得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安隱,不受一切諸魔鬼神、及舊業陳債來相惱害。由於此咒功能殊勝,相傳從唐朝大通神秀之後,就逐漸成為禪宗各寺的日課之一,當代台灣寺廟,亦多以此咒為日課。
婆婆走了
5 years ago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