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0, 2010

<萬歷15年>

本書的英文版書名為 "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 作者的署名為 Ray Huang, 1981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 初稿使用英文寫, 而又由於讀者的熱烈反應, 由作者本人譯為中文.

明萬歷15年, 即公元1587年
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及其普通的年份
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
抽絲剝繭
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
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汲取的經驗和教訓

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
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
敘事不妨細致
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

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
好評如潮, 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Tuesday, July 27, 2010

「一份法的献礼 」毕业生贺礼活动

各位法侣,


2009/10 年 度 马 大 毕 业 典 礼 将 在8 月2 日 至8日 于 马 大东 姑 礼 堂 (DTC)举行。


届时, 马大毕业生佛友会将发起「一份法的献礼」毕业生贺礼活动,集体 买佛教杂志-

《普门》作为应届马大佛学会执委、各小组PPJS(P S/U)及 三大活动筹委等学弟学妹的毕业贺礼,藉此献礼对其在马大佛学会曾经的奉献表达一份感恩。


此杂志为月刊,一年出版12本,因此我们将于收到款额后再决定赠送的数量——3期或4期。此活动将以邮寄的方法进行,赠阅者名单将会附上。


若您有意成为「一份法的献礼」毕业生贺礼活动的赠阅者之一,请您填妥以下表格。

捐款种类分为订阅价与随喜捐款两种方式。此活动所筹得款项将悉数用作赠阅用途,若有余款,将作为佛友会活动经费。

款额可以通过支票、银行户口转帐或亲手转交梁秋梅 (012-953 5423)。

马大毕业生佛友会银行户口号码为:

Public Bank Bhd: 3135732312.

抬头: Pertubuhan Alumni Buddhis Universiti Malaya, Malaysia.



备注: 事项上请注明「一份法的献礼」并把Bank in slip 电邮至chewmoi83@yahoo. com.

然后将名字与汇入的总额简讯(sms)予梁秋梅(012-953 5423),

我们将会于毕业典礼后的一星期内把赠阅者的名单以电邮的方式让大家知道。


*请于1/08/2010之前汇进款项以方便作业处理。


谢 谢! 顺 颂 福 慧 增 上

------------ --------- --------- --------- --------- --------- --------- ---------

表格Form



姓名Name:(中)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英)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联络电话Tel: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电邮email:____________ ________

地址address: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

款额Amount:

□ 订阅价 :□ 一期RM10 □ 两期RM20 □ 三期RM30

□ 随喜捐款:RM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日期Date:____________ ______ 签名Signature:____________ _____

Saturday, July 24, 2010

受戒前的心情

在過兩個月, 我就出家滿一年.

而今年, 我也已經通過乞受比丘尼戒的審核, 即將在10月10日至11月10日到靈泉禪寺收三壇大戒, 由沙彌尼成為比丘尼.

三壇大戒,乃中國大乘佛教出家僧眾所特有之傳戒儀式,依初壇、二壇以及三壇正授,分別傳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戒子於正授三壇大戒時,領悟自性戒體,由戒相之行持任運於日用中,契悟如來自性。

受戒前應如法恭請「三師七證」作為十方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師和尚以及尊證七師。登菩薩壇時更以釋迦如來、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為三師和尚,十方諸佛為尊證,一切菩薩為同學伴侶。又「戒壇」亦為場地要緣,先須結界,受戒期間,戒子於界場內淨心求戒,不得出離。

戒為佛教各宗派之根本行持,《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根本律》中更明示:「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禪定現前,皆成魔業。」故知三壇大戒,乃發心出塵之行者繼剃度大典之後,更具重大意義之法儀。

何謂三壇?

沙彌壇凡行者發心出家,必先受持沙彌律儀。沙彌者,有「息慈」之義,謂息世惡染而慈濟眾生,欲行「息慈」之事,則須依十戒內護自心,外慈有情,並習威儀,攝化眾生。故言「沙彌律儀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比丘壇比丘壇傳授之「具足戒」,又作「大戒」、「近圓戒」,有親近涅槃之義。欲受此具足戒者,當得身體強健,六根具足,無有聾盲等患,且已受持沙彌戒者。持守具足戒者,於一切境界中精勤修習,擇善離惡,趨於圓滿。比丘依於此戒,荷擔如來家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了知諸法實相,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發弘化度眾之願,行廣利有情之事。

菩薩壇菩薩戒,於《梵網經》云:「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出家佛子既已自知生死苦趣,進而當迴小向大,以佛的悲智願行,為己之悲智願行,於利他中完成自利,即所謂「為利有情願成佛」,是故菩薩戒為行菩薩道之根本,是諸佛之本源。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一者、「攝律儀戒」,乃斷捨一切惡行,含攝諸大乘律儀。二者、「攝善法戒」,乃修習一切善法,攝持菩薩行,廣行六度。三者、「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乃以慈心積極利益一切有情,由攝受眾生,信樂學佛。

沙彌持守十戒,乃了生脫死,出世解脫之要道;比丘持滿二百五十戒,即得解脫三界,徹證羅漢果;若依達摩一心戒文,入菩薩行,於一心念中具足八萬四千戒,即得畢竟解脫,圓證無上佛果。

出家法師受持如來三壇大戒,成為修道解脫的真正僧寶,亦彰顯出菩薩自利利他之行願。八十七年基隆十方大覺禪寺的如來三壇大戒,由惟覺大和尚擔任得戒和尚,共有四百多位新戒傳佛心燈,續佛慧命,發願肩負起於社會上啟迪人心,救度群迷,大轉法輪之歷史使命。

三壇之所以稱為三壇, 是因為以往的出家人並沒有真正的僧教育. 因此, 在戒場的生活, 教育儼然就是一期完整的僧教育. 不過, 在法鼓山出家的我, 卻非常感恩師父. 因為師父重視僧教育, 重視僧伽的養成, 故我們每一位要出家的人, 都要經過一年的行者階段. 這一年, 我們是十戒行者, 過的完全釋出家生活, 只是衣缽未具足, 故也稱為行同沙彌 ( 因為所受的戒, 所過的生活皆於沙彌一樣. 有些道場, 在剃度典禮時並沒有傳授十戒, 故出家的法師只能稱形同沙彌, 因為只是形象上是出家人. 如果落髮了, 由受了十戒, 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沙彌, 也就是法同沙彌 ) 這一年, 不但讓我們養成基本的出家生活與心態, 也讓我們看看自己是不適合過出家生活.

出家的剃度典禮當天, 法鼓山是有傳授沙彌十戒的, 而在每年的春節後, 法鼓山也會傳菩薩戒.故在法鼓山僧團出家的法師不但有兩年沙彌的養成階段 ( 一年行者, 一年沙彌), 也具足了菩薩戒. 可說是非常感恩師父這些年來規劃僧教育, 推動僧教育的用心.

就要去受比丘尼戒的我, 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收攝身心, 用功精進, 以期可以上求清淨戒體, 下化無量眾生. 感恩僧團!

Monday, July 19, 2010

實習隨筆

很多人問我, 為甚麼會來法鼓山出家? 我都會說, 是觀音菩薩創造的因緣. 多年前, 我對法鼓山的認識, 僅限於聖嚴師父, 師父的書, 以及師父教導的禪法. 來這裡出家, 才是真正讓我了解與認識法鼓山僧團, 以及法鼓山事業體的運作以及種種的背景, 歷史, 架構.

這次的實習, 我就發願要在這短短的一個半月裡, 全心全意的學習, 盡心盡力的奉獻. 除了法師交代的工作, 還要自發性的多聞, 多看, 多問, 主動的去了解, 積極的去學習. 對於曾經當過佛學會執委的我, 就會對組織架構, 運作方式, 以及團體的規約很敏銳. 我的實習單位是普化中心, 一個將佛法, 以及法鼓山理念普及化的單位. 我們因應不同的對象, 年齡設計了種種的課程, 活動. 我們的定位是, 佛法普及化. 如果要深入或研修佛法, 就有大學院教育, 也就是佛研所, 法鼓佛教學院, 以及僧伽大學.

來這裡實習, 彷彿有讓我回到以往在學會辦佛學課, 或者是更具體的說, 規劃弘法組活動的歲月. 他不盡然一樣, 但是規劃課程的過程以及經驗, 倒是非常的熟悉. 也因為我們這個單位是在做這著將佛法普及化的工作, 因此我在短短的兩個禮拜內, 除了做e-lerning, 也參加了青年禪修營, 以及特別辦給佛學班學員的禪二. 感謝兩年前在般若岩打七當監香的經驗, 這兩次的禪修活動, 自己在當監香時真的可以幫上忙.

不管是在普化中心, 還是在禪修活動, 過程中, 自己接觸很多的在家居士. 感觸最深的是, 我發現自己沒有羨慕或嚮往在家的生活, 反而是深深得感恩自己出家了. 從在家居士的服裝, 髮型, 等等, 我彷彿看見了枷鎖, 以及束縛. 我不是在排斥在家人, 只是從對方的身上, 更鑑定自己出家的心, 以及發現出家的好.

出家在家, 都有各自的因緣. 從實習中, 我只不過是更確定自己走對方向. 有趣的是, 這次要實習一個月半, 我們的行囊必須足夠應付一個月半不在山上的生活. 待我收拾完畢, 我發現自己幾乎是把櫃子裡的東西都帶在身上了. 原來, 一個人的生活的必需品, 只要三衣一缽就夠了. 一個行囊, 就是我全部的家當. 師父曾開示, 我們出家人的東西, 不能超過兩近半, 也就是不超過1.8kg, 我以前都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可是現在, 我發現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因為我們的東西的確不多. 因為, 少欲知足的觀念, 讓我們練習看清楚自己的心, 也看清楚自己的慾望.

出家真好!

Wednesday, July 14, 2010

二年級暑假實習

二年級的暑假, 在7月份開始. 顧名思義, 暑假, 也就是台灣的夏天, 一個非常非常熱得假期.


升上三年級之前, 我們學僧都回被安排實習. 一年級, 是在廚房實習, 舉凡廚房烹飪的工作, 樣樣都要學會. 現在二年級了, 我就被安排到法鼓山的事業體實習. 我的實習單位是普化中心. 我負責的部分, 就是數位學習- e- learning的部分. 這讓我突發奇想的是, 我們可以為馬大佛學會設立網站, 也可以將我們的課程數位化, 接引更多人....... 其實並不難, 只要用對軟體, 學會了, 就可以好好經營了.......


普化中心, 就是要將法鼓山的理念, 以及佛法普及化的一個單位. 因此, 在這個單位, 我們會因應不同的對象群, 年齡層設計不同的佛學班, 禪學辦, 以及辦各類活動比如營隊來推廣佛法. 簡單來說, 這個單位的定位, 就如馬大佛學會的弘法組. 在法鼓山, 我們也有一個弘化院, 只不過這個單位主要是在負責殿堂, 法會, 以及共修梵唄的事務.


來這裡出家, 慢慢的深入了解體系的運作後, 發現一件事情, 就是馬大佛學會的架構, 以及運作方式, 基本上與法鼓山的運作很相似. 也不能夠說完全一樣, 或者是很像, 但是運作的基本原則確是一樣的, 就是架構分明, 制度清楚, 組織明了.


邁向50周年, 我們要感恩學會的前人幫助我們建立親啊麼好的制度與系統, 也要好好耕耘.祝福大家.

Monday, July 12, 2010

死亡的故事

有一個人很害怕死亡。他心裡想著:「死亡是在前面呢?還是在後面? 」 他想到:「人總是在往前跑的時死亡,例如飛機失事、車禍喪生。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在往前逃命的時候,被捕殺的。從來沒有動物是在後退時喪生,所以,死亡是從後面追追趕的。」他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要避免被死亡追上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得更快速、更匆忙。」 於是,他每天總是是行色匆忙,不論是吃飯、工作或走路,都比從前的自己快了三倍。 有一天,他匆匆忙忙的趕路時,突然被一個白鬍子的老人叫住他說:「你如此匆忙,是在追趕什麼呢?」 他說:「我不是講追趕,我是在逃開呀!」 「逃開什麼呢?」老人問。 「逃開死亡!」 老人說:「你怎麼知道死亡是在後面呢?」 他說:「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是在往前逃命被死亡追上。」老人說:「你錯了!死亡不是在起點時追趕,而是在終點時等候的。不論你跑快或跑慢,都會抵達終點。」 「你怎麼知道?」 「因為我就是死神呀!」老人說。 那個人大驚失色的說:「你今晚會出現,莫非我的死期到了」死神說:「喔!你不用害怕,你的死期還沒有到,只是你一直跑得太快,我的兄弟「活著」一直向我抱怨趕不上你, 如果你不和他會合,和死亡又有什麼兩樣呢?他特別請我通知你慢一些!」 「我要如何才能和「活著」會合呢?」死神說:「首先,你要站著不動,把心靜下來,然後你要環顧四周,用心體會、用愛感覺、用所有的力量來品味,活著就會趕上你了。」 當他把心靜下來的時候,老人說:「你回頭看看,我的兄弟來了。」他一回頭,老人不見了,卻看見了從來沒有看見的、美麗的街景。 幸福並不取決於財富、權力和容貌,而是取決於你和周圍人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