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4, 2010

受戒前的心情

在過兩個月, 我就出家滿一年.

而今年, 我也已經通過乞受比丘尼戒的審核, 即將在10月10日至11月10日到靈泉禪寺收三壇大戒, 由沙彌尼成為比丘尼.

三壇大戒,乃中國大乘佛教出家僧眾所特有之傳戒儀式,依初壇、二壇以及三壇正授,分別傳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戒子於正授三壇大戒時,領悟自性戒體,由戒相之行持任運於日用中,契悟如來自性。

受戒前應如法恭請「三師七證」作為十方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師和尚以及尊證七師。登菩薩壇時更以釋迦如來、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為三師和尚,十方諸佛為尊證,一切菩薩為同學伴侶。又「戒壇」亦為場地要緣,先須結界,受戒期間,戒子於界場內淨心求戒,不得出離。

戒為佛教各宗派之根本行持,《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根本律》中更明示:「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禪定現前,皆成魔業。」故知三壇大戒,乃發心出塵之行者繼剃度大典之後,更具重大意義之法儀。

何謂三壇?

沙彌壇凡行者發心出家,必先受持沙彌律儀。沙彌者,有「息慈」之義,謂息世惡染而慈濟眾生,欲行「息慈」之事,則須依十戒內護自心,外慈有情,並習威儀,攝化眾生。故言「沙彌律儀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比丘壇比丘壇傳授之「具足戒」,又作「大戒」、「近圓戒」,有親近涅槃之義。欲受此具足戒者,當得身體強健,六根具足,無有聾盲等患,且已受持沙彌戒者。持守具足戒者,於一切境界中精勤修習,擇善離惡,趨於圓滿。比丘依於此戒,荷擔如來家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了知諸法實相,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發弘化度眾之願,行廣利有情之事。

菩薩壇菩薩戒,於《梵網經》云:「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出家佛子既已自知生死苦趣,進而當迴小向大,以佛的悲智願行,為己之悲智願行,於利他中完成自利,即所謂「為利有情願成佛」,是故菩薩戒為行菩薩道之根本,是諸佛之本源。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一者、「攝律儀戒」,乃斷捨一切惡行,含攝諸大乘律儀。二者、「攝善法戒」,乃修習一切善法,攝持菩薩行,廣行六度。三者、「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乃以慈心積極利益一切有情,由攝受眾生,信樂學佛。

沙彌持守十戒,乃了生脫死,出世解脫之要道;比丘持滿二百五十戒,即得解脫三界,徹證羅漢果;若依達摩一心戒文,入菩薩行,於一心念中具足八萬四千戒,即得畢竟解脫,圓證無上佛果。

出家法師受持如來三壇大戒,成為修道解脫的真正僧寶,亦彰顯出菩薩自利利他之行願。八十七年基隆十方大覺禪寺的如來三壇大戒,由惟覺大和尚擔任得戒和尚,共有四百多位新戒傳佛心燈,續佛慧命,發願肩負起於社會上啟迪人心,救度群迷,大轉法輪之歷史使命。

三壇之所以稱為三壇, 是因為以往的出家人並沒有真正的僧教育. 因此, 在戒場的生活, 教育儼然就是一期完整的僧教育. 不過, 在法鼓山出家的我, 卻非常感恩師父. 因為師父重視僧教育, 重視僧伽的養成, 故我們每一位要出家的人, 都要經過一年的行者階段. 這一年, 我們是十戒行者, 過的完全釋出家生活, 只是衣缽未具足, 故也稱為行同沙彌 ( 因為所受的戒, 所過的生活皆於沙彌一樣. 有些道場, 在剃度典禮時並沒有傳授十戒, 故出家的法師只能稱形同沙彌, 因為只是形象上是出家人. 如果落髮了, 由受了十戒, 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沙彌, 也就是法同沙彌 ) 這一年, 不但讓我們養成基本的出家生活與心態, 也讓我們看看自己是不適合過出家生活.

出家的剃度典禮當天, 法鼓山是有傳授沙彌十戒的, 而在每年的春節後, 法鼓山也會傳菩薩戒.故在法鼓山僧團出家的法師不但有兩年沙彌的養成階段 ( 一年行者, 一年沙彌), 也具足了菩薩戒. 可說是非常感恩師父這些年來規劃僧教育, 推動僧教育的用心.

就要去受比丘尼戒的我, 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收攝身心, 用功精進, 以期可以上求清淨戒體, 下化無量眾生. 感恩僧團!

1 comments:

Unknown said...

congratulations! Fa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