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9, 2010

實習隨筆

很多人問我, 為甚麼會來法鼓山出家? 我都會說, 是觀音菩薩創造的因緣. 多年前, 我對法鼓山的認識, 僅限於聖嚴師父, 師父的書, 以及師父教導的禪法. 來這裡出家, 才是真正讓我了解與認識法鼓山僧團, 以及法鼓山事業體的運作以及種種的背景, 歷史, 架構.

這次的實習, 我就發願要在這短短的一個半月裡, 全心全意的學習, 盡心盡力的奉獻. 除了法師交代的工作, 還要自發性的多聞, 多看, 多問, 主動的去了解, 積極的去學習. 對於曾經當過佛學會執委的我, 就會對組織架構, 運作方式, 以及團體的規約很敏銳. 我的實習單位是普化中心, 一個將佛法, 以及法鼓山理念普及化的單位. 我們因應不同的對象, 年齡設計了種種的課程, 活動. 我們的定位是, 佛法普及化. 如果要深入或研修佛法, 就有大學院教育, 也就是佛研所, 法鼓佛教學院, 以及僧伽大學.

來這裡實習, 彷彿有讓我回到以往在學會辦佛學課, 或者是更具體的說, 規劃弘法組活動的歲月. 他不盡然一樣, 但是規劃課程的過程以及經驗, 倒是非常的熟悉. 也因為我們這個單位是在做這著將佛法普及化的工作, 因此我在短短的兩個禮拜內, 除了做e-lerning, 也參加了青年禪修營, 以及特別辦給佛學班學員的禪二. 感謝兩年前在般若岩打七當監香的經驗, 這兩次的禪修活動, 自己在當監香時真的可以幫上忙.

不管是在普化中心, 還是在禪修活動, 過程中, 自己接觸很多的在家居士. 感觸最深的是, 我發現自己沒有羨慕或嚮往在家的生活, 反而是深深得感恩自己出家了. 從在家居士的服裝, 髮型, 等等, 我彷彿看見了枷鎖, 以及束縛. 我不是在排斥在家人, 只是從對方的身上, 更鑑定自己出家的心, 以及發現出家的好.

出家在家, 都有各自的因緣. 從實習中, 我只不過是更確定自己走對方向. 有趣的是, 這次要實習一個月半, 我們的行囊必須足夠應付一個月半不在山上的生活. 待我收拾完畢, 我發現自己幾乎是把櫃子裡的東西都帶在身上了. 原來, 一個人的生活的必需品, 只要三衣一缽就夠了. 一個行囊, 就是我全部的家當. 師父曾開示, 我們出家人的東西, 不能超過兩近半, 也就是不超過1.8kg, 我以前都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可是現在, 我發現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因為我們的東西的確不多. 因為, 少欲知足的觀念, 讓我們練習看清楚自己的心, 也看清楚自己的慾望.

出家真好!

0 comments: